第十三章 中有尺素書
孫權聽說是周瑜派回來的信使。連忙趕出寢宮。
“公瑾的書信在何處?”
“主公!”太史慈的長子太子享單膝跪地,把周瑜的書信高舉過頭,呈上給孫權。
孫權粗粗一看,驚訝道:“大都督最近是遭遇了敗績么?為何要我帶兵去柴桑?”
“不,主公,恰恰相反,大都督又和曹賊交鋒兩次,都取得小勝,還俘虜了曹營大將曹操義子曹真。”
“哦?那為何公瑾,啊,大都督如此擔憂柴桑?”孫權仍然有些不解。
“主公,大都督有話讓末將當面帶給主公。不可為外人道也。”
“你們都下去吧。”孫權一揮手,讓周圍的侍從都下去。
大殿上只有孫權和太史享兩個人。
“主公,大都督懷疑曹操還會超近路偷襲我東吳腹地。曹賊水軍不強,荊州水師他又不敢完全依靠。現在曹軍在長江北岸的烏林建立了水師大寨,加緊練習水師。表面上曹操是在趁冬季練兵,來年春天再和我軍決戰。實際上,大都督認為他是在施行緩兵之計,拖住大都督的主力。然后,聲東擊西,派陸軍繞道偷襲柴桑。為了確保東吳萬無一失,大都督請主公進駐柴桑。吳郡請交由張長史和孫靜將軍鎮守。”
孫權點點頭,“大都督可曾說過曹軍可能從哪里偷襲?”
“曹操派了曹真從雋口以西偷渡過江,沿著陸路企圖偷襲我水師大營,被大都督設計伏擊,不但曹子丹被俘,還繳獲戰馬八百余匹。所以長江沿岸的陸路曹軍肯定是不敢再走了。但是有一個地方,是我們的薄弱之處。就是和長江在雋口以西二十里交匯的雋水(今陸水,因陸遜得名---作者注)。這條河水雖然不寬,但是很深。幾條朦艟通過不是難事。大都督懷疑曹軍會讓騎兵登上戰船從雋水向南伸入,到幕阜山腳下棄舟登陸。主公,在幕阜山山腰處,有一羊腸小道,可以直通柴桑。只有不足一百余里山路,比從水路和沿江路地走,足足少了一半還多。這條路鮮為人知。但曹軍占據荊州之后,難保沒有荊州人氏知曉。若建言曹操。我軍不可不防。”
“這條路不好走吧。。。曹操應該不會讓主力走這條路,否則我們山上設伏,他們豈不是進退兩難?”
“正是。如果曹軍走這條路,那么一定是精銳騎兵。那樣,一天一夜足夠奔襲柴桑。最要緊的是我們兵力嚴重不足。柴桑此刻十分空虛。”
“元復,你好像很熟悉這幕阜山小路啊?”孫權從太史享的語氣中判斷。
太史享低下頭:“主公,這幕阜山原來叫天岳山,因家父曾為拒劉表大軍,扎營幕于山頂,遂改稱幕阜山。”
“原來如此,這么說子義曾在此駐兵,那一定修有工事堡壘?為何大都督不派人在令尊的幕府之處鎮守?”孫權忽然想到一個重要問題,既然此地有此危險,周瑜怎么能放棄防守而出下策,請自己前往柴桑坐鎮?
太史享猶豫了半天,拗不過孫權的催問。只好說:“主公,大都督囑咐末將不要告訴主公,可是不說又不能回主公的話。”
“講嘛”孫權看著太史享。
“是。。是。。這樣。。。大都督除了水師之外,能調動的陸騎兵不過數千人。右都督程老將軍手下一萬陸軍,本來大都督請程老將軍前往幾個岸上要塞蹲守,以防曹軍偷襲。但程老將軍認為大都督故意派遣他不重要的任務,還說大都督想獨吞打敗曹軍的功勞。。。兩人陣前爭執。。。逼得大都督立下軍令狀,還。。”太史享的臉紅了。
“還什么?”
“還逼得大都督以褻絆做替,受臀杖五十。“
”這個程德謀,倚老賣老也就罷了,耽誤軍政就過分了。你先回雋口,轉告大都督,說我即日啟程,帶兵前往柴桑。“孫權傳下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