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第一次對儒家有了一絲興趣,或者說是對張衡感興趣。
楊廣對接下來張衡的教授很期待,接下來幾天張衡對自己的教授,果然沒有辜負自己的期望。
張衡教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并沒有像其他儒生一樣直接拿孔孟之言來教導楊廣而是首先讓楊廣來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結合實際情況來教導楊廣。
這極大的激起了楊廣的興趣,楊廣接下來幾天一直和張衡探討儒學,但是楊廣并不僅僅局限的儒家一家之言,他還廣泛涉獵其它諸子百家。
楊廣的聰慧讓張衡讓他非常滿意,但是接觸下來讓張衡有點憂心,因為他了解楊廣他一個十分非常矛盾的人,一方面他非常重視儒學的學習,但是他骨子里又十分鄙視儒家。
張衡嘆了口氣,不知道自己教導楊廣是喜是憂。
楊廣看著眼前的典故,陷入了沉思,微微皺了皺眉頭。
張衡打斷了楊廣思索,溫和的說道:“殿下可是遇到了什么難題”楊廣站起身來伸了伸懶腰。
喝了一口茶,然后淡淡的說道:“本王剛剛看了《漢書》,在讀到宣帝本紀時,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宣帝居然說出了亂我漢家者,太子也”當楊廣剛剛說完,張衡便立馬臉色蒼白,一臉震驚。
楊廣看著一臉震驚的張衡,便遞給他一杯茶,便緊接著問道:“先生對此有什么看法”張衡接過楊廣遞過來的茶,喝了一口稍微緩和一下。
皇太子劉奭性格溫柔仁厚,喜歡儒家經術。他看到漢宣帝任用的官員大多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就在陪侍漢宣帝進餐之時,從容進言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漢宣帝生氣地說:“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過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于是漢宣帝嘆息道“漢家者,太子也”,張衡明白這是楊廣對他的考量,同時何嘗不是自己對楊廣的考量,看他是選“仁”治還是“法治”。
張衡思量再三便開口道:“宣帝此言雖有失偏頗,但確實有道理”楊廣一臉詫異的看著張衡沒想到他會說出這樣的話,便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張衡組織了一下語言,接著說世人對儒家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儒家只是施行“德治”“禮治”就夠了,但其實孔子認為當教化失去作用時,就應當采取政令刑罰措施,維護社會的穩定,而值得注意的是“政令刑罰”是法家積極提倡的。
跟孔子一樣,董仲舒重教育更甚刑罰,但他也把二者結合起來,在此我們看到了組成他的論證的另外一個要素。
那就是天道,天道通過陰和陽這兩種根本的力量而運行。陽和春天相聯系,象征生命之產生。布德施教與其一致。陰為陽之補充,陰和秋天這一毀滅的季節相聯系,因而象征死亡和刑罰。
董仲舒第一次將儒家神權化,他充分運用騶衍的陰陽五行學說,將儒家思想抬升到宗教信仰層面。
聽完張衡的話,楊廣陷入了沉思。他沒有想到儒家居然能與法家融合起來,然后他看向張衡說:“先生那這還是儒家嘛?”
張衡聽了楊廣的話,笑了笑道:“殿下,這我就不知道了,無數先賢都在追求這個真相,但這重要嗎?殿下可知為何先秦百家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唯獨我儒家能夠長盛不衰呢?”
楊廣一愣,這個問題他還從來沒有想過,是啊,法家在秦朝一家獨大,漢初也是奉行黃老之說,直到漢武帝重用董仲舒之后,儒家就一家獨大,盡管歷經戰亂儒家依然保持到現在。
楊廣明白儒家能夠保存下來,必要獨特支處,便站起身來說:“還請先生教我”
張衡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緊接著說,我儒家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就是一個字“變”,楊廣一臉疑惑,便問道“如何變,怎么變”
張衡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我們首先是積極的學習其他學說的,其次我們摒棄一些傳統,”
這些話讓楊廣對儒家的思想有了極大的興趣,接下來隨著楊廣越深入了解儒家,他就越感覺到儒家的可怕性,或者是董仲舒的可怕。
特別是他在了解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后,董仲舒認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而這種思想對于出生在亂世中的楊廣而言沖擊力有多大。
其實從隋朝來看就知道了,各族雖然通婚,但是并沒有形成民族認同感,當朝內依然存在矛盾,有鮮卑與漢民族之間的矛盾。
更何況南陳那邊,南北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南人看不起北人,認為北人粗暴。北人認為南人野蠻。
就算武力能夠統一南北,但是人們之間沒有民族認同感,那將是白搭,而在南陳人眼睛中他們隋朝依然是鮮卑人建立的野蠻王朝,這依然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但楊廣從董仲舒的思想中,楊廣仿佛找到了一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那就是同化隋朝,將其建立成一個完全漢化的國家,而如果來實施這個計劃,楊廣雖然還沒有完全的方案,但他已經有一絲絲明悟。
這是楊廣第一次從思想層面出發思考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