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吳三桂,你爹要不要了?
京城距山海關六百多里,滿清盛京距山海關則有八百余里。
李自成要打個時間差,趕在清軍南下前,拿下山海關,所以并未準備皇帝行轅,全身披掛,與諸將策馬而行,自熙和門出城。
劉宗敏已經整頓大順朝六萬兵馬,在城外等待。
雖然毒藥如鯁在喉,但李自成也不想丟了這個安樂窩,故將剩余大明降卒及新募新兵教由牛金星、李巖等人駐守京師,沒準兒拿下山海關,還能回來登基稱帝呢!
吉時已到,三聲炮響,大軍開拔!
明朝的永王、定王,還有吳三桂的老爹吳襄,騎馬跟在背后,很多士民擁在道旁觀看兩位落魄皇子,有不少老年人落下眼淚,士兵們大聲吆喝群眾,揚鞭驅趕。
紫禁城一片火海,早沒人了。
天山童姥帶著朱慈亮趁亂混入人群之中,跟著出了城門。
朱慈亮本來準備直接轉道南京,見李自成走遠,忽然又有些不放心,歷史上多爾袞坐山觀虎斗,可這廝愣是沒攻下山海關,才被前后夾擊,敗于城下。
現在趕到前面,就能打過了?
得,還是瞧瞧去!
匆匆三日。
李自成一路疾行,距離山海關已不足三十里。
大戰迫于眉睫,山海城中人心惶惶,空氣十分緊張,只是吳三桂早就嚴禁城中士民逃出去,才能夠勉強維持城內秩序。
他前幾日才得探子回報,說李自成舉兵來犯,急忙派副將楊坤去滿洲借兵,哪知匆匆兩日,對方已陳兵城下,即便多爾袞同意出兵,八百里疾行,也至少得四五天時間!
哪里等得及?
飯也顧不得吃了,急忙偕幾位幕僚登上關城巡視。
山海關筑于洪武十四年,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
關城城垣周長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東墻為長城主線,關城東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門,東門為“鎮東門”,即“天下第一關”,西門為“迎恩門”,南門為“望洋門”,北門為“威遠門”,四門之外均筑有甕城,偏側開門。
城墻的東南、東北隅處于長城主線,各建有東南角臺和東北角臺,角臺上分別建角樓,鎮東樓南北兩側還建有臨閭樓、牧營樓和新樓,東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設水門一座,墻外有護城河環衛。
關城之外,尚有東、西羅城一座,與長城相接,與關城構成彼此呼應、重關鎖隘的防御布局,西城墻上,新筑了兩座炮臺,架設紅衣大炮,有火器營的官兵守在旁邊。
吳三桂在城頭站住,向北邊觀望一陣,看見長城從燕山上曲折而下,到達山腳,始交丘陵地帶。
有雄關在手,吳三桂略略心安,下令收攏兵馬,堅守不出。
只待韃子來救……
吳三桂揣測,李自成勞師遠征,一路急行軍,到了地頭,怎么著也得休整一天半日,看了一陣,便回平西伯府去了。
然而,李自成比他還急。
三月三十日出兵,四月初二抵達。
滿打滿算,也只有四天半好活了,哪里等得???
六萬大順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后,分成幾路,浩浩蕩蕩向東進軍,一路上沒遇到吳三桂的小股部隊騷擾。
及至正午,大順軍的騎兵先到了石河西岸。
御營各部以騎兵為主,隨后便到,步兵在后疾行,在黃昏前陸續到達,李自成的御營駐扎在石河西岸一處高崗下邊。
李自成先為闖將,后為闖王,行軍一向風風火火,麾下諸將出城之前雖有諸般顧及,但一路行來,卻已擰成一股繩,一旦扎營,便埋鍋造飯,飽餐喂馬。
只待皇帝一聲令下,便要殺上城去!
黃昏時分,大順軍和關寧兵隔著石河灘互相打炮試探。
憑著經驗,李自成聽出來從山海衛西羅城中發出的炮聲威力很猛,強于大順軍中的大炮,他多年來習慣于流動作戰,并不重視炮火,再者來的匆忙,較大的火器不便攜帶。
此時火器落了下風,只能硬拼了!
中軍鼓聲隆隆,將士迅速向石河西岸靠攏。
隨后,西羅城中也鼓聲大作,混雜著角聲、人喊、馬嘶,石河兩岸頓時聲音沸騰,鼓聲、炮聲、喊殺聲,聲震大地。
三萬關寧鐵騎已經全部龜縮入城,山海衛城中只留有數千人,以備不虞,左右的長城除北翼城有四五百守兵外,別處都無兵防守,吳三桂是打定主意要做縮頭烏龜。
吳三桂率諸將站在城頭遙望,照理說紅衣大炮可以打到十幾里遠,開花彈片可以飛散一畝方圓,而安放紅衣大炮的西城墻離李自成中軍所處的高崗不足五里。
倘若三尊紅衣大炮同時開炮,縱然不一定能將李自成打死,也可以將他的御營打得稀爛,使敵軍士氣大挫。
吳三桂當然明白,然而他很遲疑,不肯下令。
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帶來了,崇禎皇帝的兩個兒子,永、定二王也被李自成帶來了,此時正在營前。
他心中明白,他手下雖有八萬人馬,但只有三萬關寧鐵騎才是嫡系部隊,此外還收編了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鄉勇約三萬人,回山海關的路上又吞并了薊遼總督王永吉的督標人馬約有八千多人。
如今,強敵壓境,大戰之中倘若崇禎的皇子中彈死傷,對他的威信將是沉重的打擊,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若一股非嫡系人馬發生叛亂,后果不堪設想。
過不多時,李自成果然派人綁著吳襄來到城下,大聲喊道:
“吳三桂,汝父在此,何不開城出降?”
吳三桂手扶城墻,厲聲喝道:
“自古忠孝難以兩全,三桂一家世受國恩,蒙皇上特恩,加封伯爵,如今京城已破,陛下與皇后以身殉國,太子下落不明,三桂縱然肝腦涂地,也難報萬一……”
說到這里,忽然哽咽起來,淚如泉涌。
城上將領們也都跟著落淚,有的人縱然忍住淚水,也莫不悲傷低頭,雖國破家亡,但關寧鐵騎數十年來與韃虜抗爭的那種寧折不屈的剛毅戰魂,卻仍在熊熊燃繞。
吳三桂向滿清借兵之事尚未敗露,此時這般慷慨陳詞,大義凜然,寧死不降。
士氣卻高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