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三國:從夷陵之戰重寫

第二十八回 諸葛祭天破邪瘴 先主驅兵入鄧城

三國:從夷陵之戰重寫 竹心餅干 3587 2023-02-21 08:53:39

  卻說二子詢問司馬懿所言之事,懿笑曰:“如今天命在吾,早晚取代曹氏,故令汝等先作準備。”師曰:“今圣上正是盛年,又有易興佐之,如何能代之?”懿笑曰:“易興亦父親之舊識也。”二子甚為驚異。

  懿曰:“吾曾于山中識得易興,其時興練氣修仙,不慎入了岔道,正值緊要關頭,非尋得活物不可。吾特獻死囚、豬羊等祭物,助其得道,是以結交。多年頗知此人神通。漢兵犯境,朝中勢危,興愿相報,故特請彼守于天子回程路上,以歌動圣聽耳。如今劉備、諸葛亮等困于瘟疫,不久自滅。曹真等輩,將死之人,不足為慮,天下可盡歸于吾等手中矣。”師、昭方服。

  卻說司馬懿暗通易興,間了曹真、曹休、陳群三人,又得魏主加為太尉,當下二子方知其懷異志,欲圖天下。遂暗養死士,連結權貴,以作來日策應。曹睿因久信于易興,未加察查,宮內議論,大臣不安,日甚一日。有進言曰司馬懿不軌者,皆為曹睿所廢逐。

  一日,易興奏曰:“漢兵久苦瘟疫,早無戰心。如不乘此良機,一舉討滅,殊為可惜。”睿然之,乃喚司馬懿曰:“漢兵勢頹,太尉可愿領兵以討?”懿頓首曰:“陛下有詔,臣萬死不辭。”

  睿問曰:“卿將以何策伐之?”懿曰:“漢兵昔日連克我數座城池,聲勢大盛。如今天降瘟疫,久苦不行,士氣大挫。臣只需駐于長安、樊城等處,連日觀漢兵動向,再發一枝奇兵,敵必不戰而走。那時乘勢攻打,可得荊益之地也。”睿大喜,即與軍馬數萬,就令出征。懿請旨召徐晃為先鋒,睿一并準行,又傳旨各部,言明漢兵困于瘟疫,可借機相攻。

  卻說司馬懿出洛陽,細作急報郿城中來。馬超曰:“雖知魏兵將至,將校皆苦于瘟疫,如何抵敵?不如棄城退入漢中。”吳班曰:“馬孟起此言甚當,大軍可暫退,待后日伐魏,再復中原。”魏延曰:“不可。倘若退去,隴右必失,前功盡棄也。不如盡起可用之兵,與司馬懿決一死戰。”

  此時眾說不一,孔明卻只微笑,并不言語。馬謖知孔明心思,謂諸將曰:“公等休爭,丞相必有良策,吾等聽命即是。”眾人聞言,止了爭執,盡皆目視孔明。孔明笑曰:“吾前日聞曹睿寵信妖人易興,又有細作來報,說洛陽遍傳其祈瘟疫之事,可知此番非是天災,乃人禍所致耳。既非天命,如何不能更易?”左右聞言甚喜。謖曰:“丞相素曉六丁六甲之術,想已有破解之法。”孔明笑曰:“幼常知吾心也。待吾速祭之,以破彼邪術。”遂令準備所需之物,計議登壇作法。

  次日午時,孔明令設祭壇香案,鋪陳祭物,四面列燈,共計七七四十九之數。安排軍士六十四人,束發皂袍,四面站定,各執旗捧劍。旗上用豬羊牛血書畫六丁六甲印記,聽見號令即展。臺下再布置六百甲士,與易興作法類同,卻不用活人首級。只見諸人皆手持一物,乃是令行廚連夜宰殺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肉填之,以為祭物,喚曰“饅頭”。午牌時分,孔明金冠鶴氅,手執一柄七星寶劍,飄然登臺,臨祭作法。又令馬謖著道袍,誦讀祭文。其文曰:

  我大漢皇帝,威勝五霸,明襲三王。攬天威于宇內,繼王祚于四方。此間逢奸佞起兵,作禍在側;又明見叛逆揚威,毀序亂綱。故不辭萬里之勞,只為效堯舜之章。卒起天兵二路,攘除兇逆;大施王道謀略,平定鷹揚。圖效滅紂之舉,法同討桀之湯。不意有妖道逆行,橫施忌術;復見反臣發難,擁眾猖狂。致使瘟疫大起,士民傷亡。我部既承漢祚,當平此患;又得天命所歸,宜解惡殃。故衷心祈求:與我清雅之氣,驅盡邪瘴;憑借天威之力,破虜平疆。今以誠祭,伏請神饗!

  祭畢,孔明揮劍念訣,四面旗幟招動,軍士擲饅頭于地,潑豬羊牛血浸之。片刻,一團白氣從壇上而起,沖至數丈。只見空中隱隱有邪氣擾動,隨風散去。數日間,軍中疾病漸去,士卒皆以為神助。

  瘟疫既消,孔明喚諸將入帳曰:“如今邪瘴已破,正逢司馬懿來,乘彼輕我無備,可就地破之。”乃令姜維領一軍伏于郿城左近,又授計于馬超、魏延二人如此如此。再教全軍皆屯于城內,勒住馬口,噤聲不言。撤去城上旗幟,不點號火,多遣探馬,只待司馬懿前來。

  卻說徐晃一路先鋒兵馬望郿城而來,遙見城上無光,似無人守御,以為孔明之謀,不敢輕進,即遣飛騎回報司馬懿。懿親自來到,繞城池看了一遍,笑曰:“漢兵苦疫,此是諸葛亮知吾乘勢來取,不敢接戰,故棄城而去也。”

  眾將大喜,正要進城,卻聽一聲炮響,一彪軍馬殺出,四面火光沖天,為首漢將姜維,大叫曰:“汝等已中我丞相之計,何不早降!”徐晃大怒,使開山大斧來戰。二將戰不數合,只聽城上一聲鼓角,旗幟齊豎,點起火把,左右擁著孔明出,道袍鶴氅,執羽扇親臨,笑曰:“仲達遠來辛勞。汝以為吾受制于瘟疫,必回師漢中,可知天命護佑,全軍安然。既已中計,何不束手?”羽扇一揮,漢兵自城中沖出,魏兵見了,盡皆大驚。

  懿曰:“眾軍休慌,既已至此,便速退!”徐晃撇了姜維回陣,司馬懿安排二子領所部抵住漢兵,且戰且退。姜維驅兵掩殺,又得城中吳班、王平二將出,魏兵敗了一陣,損失輜重軍器無數,盡從速向北而去。孔明見魏兵雖中計,卻退卻齊整,不失法度,曰:“司馬懿臨危不亂,確是將才也。”教莫追趕,大起全軍,直取長安而來。

  司馬懿退了一陣,見漢兵未曾趕來,心下生疑,乃謂左右曰:“諸葛亮乘勢不趕,莫非有謀乎?”徐晃曰:“必是懼太尉有謀也。”懿不言,問左右曰:“前面是何去處?”答曰:“十余里處可至盩厔縣。”懿曰:“山曲為盩,水曲為厔,南依秦嶺,北瀕渭水,可先屯于此處。”催令大軍沿大路速行。

  行不數里,卻聽來報,前面路口一彪軍馬排開,旗上書“平北先鋒馬超”。懿大驚,曰:“此必是諸葛亮預先布置,以賺我等,不可輕進。”徐晃曰:“既如此,可舍大路,沿小路徐徐而進。某愿領一軍當先,保太尉萬無一失。”懿從之。

  魏兵又行一陣,司馬懿自高處遠望,見到盩厔城門,心中大喜。

  不料片刻,忽然喊聲震天,司馬懿急忙上馬,見有兩翼軍飛出,攔住魏兵去路。為首漢將馬超,吳班二人。超曰:“丞相知都督敗歸,特令吾先擺一軍于大路,虛設旗幟,偏教汝等從此處過來,正好截殺。何不早降!”徐晃躍馬來戰,馬超挺槍斗了二十合,不分勝負。超抖擻精神,越戰越勇,晃漸不敵,敗歸本陣。吳班引兵大殺一陣,魏兵大敗,降者極多。司馬二兄弟護著父親,勉強殺出,遙奔長安而去。

  卻說因孔明祭了法術,先主遠在千里之外,漸漸醒轉,龍體稍復,群臣又驚又喜。正疑惑間,人報諸葛丞相有書至。先主看了孔明書信,方知瘟疫之事始末,笑曰:“丞相神通,實不可測!”乃遍示諸人,觀者無不驚服。先主曰:“魏人施此奸計,實為毒辣,此仇如何不報?傳令大軍休養數日,再使人訛傳朕病重將亡,樊城之中必來乘勢攻襄陽,可就中取事。”左右領旨。

  卻說樊城中,陳泰與張虎、樂綝等人屯了多日,聽得先主染病將亡,大喜過望。泰曰:“前得洛陽城中旨意,說漢軍中瘟疫四起。如今劉備病危,彼定無戰心,可發一枝兵,乘夜間襲城,則襄陽可復。”張虎曰:“某愿一行。”泰曰:“將軍既愿去,吾與樂將軍接應。”計議停當。

  是夜三更時分,張虎領著魏兵,皆飽食而進。渡過北河,將至襄陽,探馬飛報,說城上已無人守御。張虎曰:“劉備病重,漢兵必是回荊州去了。”遂大驅士馬而進,來取襄陽。行不多時,一聲炮響,一彪軍馬飛出,為首大將馮習,引漢兵殺來。張虎抵住馮習,兩軍戰了一陣,又聽喊殺震天,張南領一軍沖出,直奔張虎。虎知是中計,暗自叫苦,只得號令回馬。

  方廝殺了一陣,魏兵正勢頹之際,陳泰與樂綝兩下殺到。張虎見了大喜,一并殺出。戰退了習、南二人,泰曰:“吾二人聽知將軍中伏,特來接應。”虎謝過,曰:“如今漢兵未退,劉備病重之言,恐為虛也,可速回樊城,以防不測。”

  泰、琳二人然之,收了兵馬,急向北河而去。將至河邊,正欲渡河,卻聽金鼓大作,泰等以為馮習等又趕來,當下慌亂。卻見岸上一彪軍馬殺到,為首漢將乃是傅彤。樂綝挺槍來戰,只三合,被彤一槍刺于馬下,魏兵見了,登時大亂。陳泰引軍抵住傅彤,保護張虎先行渡河。魏兵過了河面,正欲奔回樊城,卻見前面排開一路兵馬,為首正是趙融。融殺散魏兵,陳泰、張虎二人只剩得數百殘部,尋小路逃回鄧城去了。漢兵遂重得了樊城。

  先主收了得勝之兵,大賞士卒,后謂眾將曰:“魏兵知朕無恙,加之中計損兵折將,必然膽寒。卿等休辭勞苦,各引本部兵馬,直驅鄧城。”帳下聽令,兵馬速行,一齊望鄧城中來。

  卻說司馬懿回洛陽后,只留裴景、仇連等人守鄧城。當時陳泰等遁去未歸,傅彤、趙融二軍已近得城下。裴景聽報,上城望去,瞧見陣勢,驚曰:“前知漢軍之中,瘟疫盛行。不想方才數日,勢大無匹,此莫非神兵也,如何可當?”連曰:“既得臨城下,料樊城已失,陳玄伯等生死未卜,吾等何不降漢?”當下議定,開門投降。

  卻說陳泰、張虎二人恐漢兵來追,沿偏僻小路而行,已距鄧城不遠,見趙融等未趕來,心下稍安。正欲還城之時,卻聽前卒報,城上已易了旗幟,方知城池已失。虎曰:“劉備得了鄧城,必乘勢進宛、洛,吾等可連夜北歸,連結兵馬,再與決戰。”泰從之,遂不停步,教士卒星夜行軍,趕回宛城。

  正是:智計破得妖邪術,不靠瘟疫靠奇謀。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乡宁县| 民勤县| 石门县| 彩票| 汝南县| 沽源县| 靖江市| 南投市| 拉萨市| 廉江市| 中卫市| 多伦县| 绥江县| 龙游县| 犍为县| 天长市| 西充县| 清丰县| 绥棱县| 乐陵市| 无锡市| 满城县| 屏东县| 咸阳市| 翁牛特旗| 长汀县| 镇江市| 阳原县| 婺源县| 柞水县| 安岳县| 崇义县| 喜德县| 普兰店市| 鄂伦春自治旗| 西丰县| 鄯善县| 杂多县| 南投县|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