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逢,狂言自出青年口
看過幾部新編戲、改編戲之后,無論是從文藝創作者的角度,還是觀眾的角度,很多“創新”的形式,確實是受眾小,且并不能真正獲得認可的。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在演出介紹中對于創編小劇場《文廣探谷》的“目的”闡釋,終于還是給足了一個文藝創作者角度觀戲人買一張《文廣探谷》的吸引力。
起初看這部戲的心思,是看熱鬧的心思,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大部分戲曲臺上的創新還做不好,一個不大的團體,又能如何能把“臺上臺下”的守正創新放到一起來說?
二·見,北風卻來春雨漏
前一天看到他們改編的《霸王別姬》,巧妙的避免了因為虞姬自刎過分精彩,無法將觀眾留到最后,主語中的“霸王”成為陪襯的問題,盡管此后我又對此劇產生諸多新思考,可在當時,還是改變了我一開始的態度。
中英雙語的節目單也是香港西九區戲曲文化中心這次創拍小劇場《文廣探谷》的亮點所在——這種宣傳方式在我們內地的創作團隊中并不常見。與此同時,一些“戲曲電影”的翻譯,往往不盡如人意。作為香港的團隊,他們在這件事上有先天的優勢,這種優勢顯然在戲曲對外傳播的道路上是值得加以重視的。
三·看,少年意氣總邂逅
名為《文廣探谷》,這個選題必然是圍繞著“楊文廣”這個角色的。楊文廣這個人物的人設自始至終,無論創新與否,一直是非常可圈可點的。繼承自父母的“勇敢”、和母撒嬌時候的“可愛”、對父親“保家衛國”的崇拜。得知父親以身殉國,成為楊文廣的成長產生“質變”的關鍵節點,從“有人庇佑”到“頂天立地”,楊文廣的人物設定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有血有肉,從情感與意氣層面,而非看臉的“少年感”。
在《文廣探谷》里,這些人設并沒有被拋卻,甚至通過舞臺燈光、LED等多種形式,起到了更好的烘托效果。
除此之外,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在表現承繼之上,展現出了獨特的思考。主創團隊從粵劇經典劇目《楊令公闖碑》開始推開劇情,并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劇種在楊家將系列故事中的情節塑造,正合劇目所表達的核心思想“立足自身,博采眾長”。
四·念,家國忠孝滅仇讎
“家國大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如今可能會批判古人的“愚忠”、“愚孝”,我們嘆過“飛將軍李廣”、“精忠報國岳飛”,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罵’過他們“以身作長城”,為保國護民而死。
所以,只要我們遇到的不是現在在網絡上才敢于展現自己的杠精,“家國大義”無論如何演繹,都可以帶來市場的叫好。
所以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選擇了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故事,作為創新改編的題材,可謂從選題開始,就注定會獲得成功。
同時,這也啟發著我們對于新時代戲曲新編戲選題的思考——新時代的新觀眾,其思想理念大為不同,“包容”、“開放”、“前衛”,才子佳人故事中所表達的部分思想,或許在曾經的社會環境下是開放且進步的,但在如今并不能滿足新觀眾對戲曲文化的幻想與要求。
五·聽,塞外風寒傳九州
?、亠L聲:將音效與干冰融合,讓觀眾“親臨”塞外,風沙呼嘯。在這個對文藝作品要求“高代入感”的時代,這樣大膽而直接的形式,顯然給足了觀眾視聽上的滿足。
②鼓聲:從《霸王別姬》的“鑼邊花”開始注意到鼓師。而身邊更多觀眾的表現,也明顯昭示著大家對鼓師的關注。
從《霸王別姬》到《文廣探谷》,鼓師對氛圍塑造起到極強的作用,心跳隨著鼓點律動,戰場廝殺仿佛就在眼前。
將“頭通鼓、二通鼓、三通鼓”的擊鼓發兵,實際展現給觀眾,巧妙的營造了戰場的轟轟烈烈,也在整場戲的展開中,讓整場戲的展開更為連貫,節奏鮮明。
不難看出,對于音樂的運用,不拘泥于“伴奏”和“節律”本身,也能夠為一部改編戲帶來出彩、出圈的獨特角度。
?、廴寺暎涸趯ξ覀冇^眾的演后談中,我從主創團隊的介紹處了解到《文廣探谷》是集香港粵劇老藝術家們之力,反復打磨而成。
與此同時,演員即是編劇。
回憶整場戲的“完整性”,我不難對現在的編劇是否因為有“導演”的存在,而脫離了演員,并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展現演員的個人“擅長”有所懷疑——就像我們藝術管理專業,對于演員的熟悉程度并不高,理論指導實踐,外行組織內行,難免紙上談兵。
這同時又反映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現在的青年編劇是否在個人素養上依舊有所欠缺?以至于許多新編戲既提不起新觀眾的興趣,也讓老觀眾罵聲不斷?
六·想,舊文新撰可應酬
回到《文廣探谷》的劇情上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故事與原本的《楊門女將》等楊家將系列故事有時間線和部分人物設定上的沖突,從而引發了下述思考:
①傳統觀眾是否愿意接受,又是否能夠在觀演的當時,接受劇情上和人物塑造上,與傳統劇情、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
②我們作為評論人員、從業人員,思考的角度是否應該從“守正創新”的戲曲行業發展上看這部戲?因為我們是有目的性的去觀看演出,那么我們的視角必定有局限性。
?、弁ㄟ^多場戲的舞臺設計、劇情邏輯,以及臺下觀眾叫好兒、鼓掌的具體點,我們必須要承認:很多時候從創作者的角度看舞臺效果,與觀眾視角大相徑庭。不能以“市場收益”、“大眾評審”作為唯一評判標準,那么我們到底如何鑒定“創新”符不符合時代需求?
七·知,梅花高懸源泉守
?、倥_詞句句傳心
通過以楊文廣學習來自楊七娘的梅花槍(外來)和楊家槍(自身)的過程與大戰中的融會貫通,演繹戲里戲外的守正創新,最終得出:守好自己的,再博采眾長,這句貫穿戲內戲外,關于如何“守正創新”的討論
?、谑卣侥軇撔?p> 本劇通過虛擬一部楊家將系列故事中從未出現的《楊氏寶鑒》,與臺下觀眾產生“尋”寶鑒的互動,這一點無論是對于“互動需求”的迎合刻意為之還是故事到此,尋找成為必然,水到渠成的產生臺上臺下的互動,這種“創新”與“互動”還是不能離開“戲曲”的本源,是服務于戲曲的,也就是說至少不應當讓戲曲成為為“互動”服務的元素。
八·憶,已知風雨是綢繆
當晚回憶整場劇目,我產生了以下兩個方向的思考:
①作為文藝創作者,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一場戲,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已知:大部分時候觀眾所喜愛的橋段與我們想要強調的重點并不完全契合。
②“夢”的形式讓不存在的《楊氏寶鑒》變得合理化,也串聯起楊文廣與楊令公的“承繼”與“聯系”,這種處理方式并不新穎,但是“如夢似幻”的舞臺處理方式,引觀眾“入境”。
在第十九屆BJ文藝論壇上,中國戲曲學院顏全毅老師對于戲曲從“大眾”、“小眾”到“分眾”的探討,對小劇場梨園戲發展創新的肯定,以及網文《贅婿》影視化對應受眾視角變化的分析。包括其他“戲劇”行業內專家對于當代戲劇發展的反思,讓我越發肯定一個想法:我們既要做針對市場需要的戲曲,也要保證能夠成為“經典”流傳的戲曲。
時至今日,再回憶起小劇場《文廣探谷》,幾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再次出現:
?、佼敗把荨?、“寫”、“管”、“評”分離,“寫”的本子演員不愿意演、“管”的方式不符合戲曲行業發展的趨勢,“評”的人對于戲曲未必熱愛,也未必了解。我們在很多時候是否在外行指導內行?
?、凇笆袌鰧颉笔钱a生經濟效益的必然,“引導市場”是社會與文化的需要,二者之間是分道而行,還是擇一平衡?
?、凼菓撟屟輪T、舞臺適應內容,還是內容為二者服務?
?、巯愀畚骶盼幕瘏^戲曲中心“自擔成本”帶來的利是“全身心投入”,但卻是愛好與個人反哺時代文化發展,經歷與經濟的有限,必然會限制發展的多元與廣度。可“資金支持”又難免帶來“應付了事”、“主題鮮明,內涵不搭調”等一系列問題,二者之間的取舍又應該在哪里?
九·得,欲留青史信問舟
香港西九區戲曲中心的《文廣探谷》無疑是一場戲里戲外的探索,也無疑是里程碑似的一次嘗試。
音樂、舞蹈、更廣闊的戲劇形式,都在不斷“充實”戲曲的時代創新,到底是“跨界”,是“無界”,還是“邊界消融”?
而我們所謂的“創新”是否是一場戲曲界的“時尚輪回”?
在專家評論員與觀眾之間,到底誰才是決定一場戲成功與否“金標準”?
“分眾”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同行”與“矛盾”,國家的資金扶持真的能“挽救”戲曲么?
在新時代,戲曲“守正創新”必然面臨的問題,似乎很難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一部戲的“成功”雖然是可以復制的,但“復制”卻顯然不是發展的正確道路。
要想讓對于戲曲“守正創新”的嘗試真正名留青史,只有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