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男家住在膠河邊一個叫河灘的村子。
河灘村有三百多戶,人口最多的時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近2000口人。那時候每當夏天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人們就會帶上馬扎,拿著蒲扇聚到村南邊的路口乘涼,往往這時一些淘氣的孩子們會從炕上掀起不太完整的涼席一起帶出來鋪在地上,躺在家里大人的身邊,享受著大人們輕搖蒲扇帶來的清涼。
大人們除了談論天氣,談論誰家的母豬生的豬仔特別多,還會慫恿著村里的楊大爺說書。楊大爺小的時候應該是讀過私塾,看過《幼學瓊林》之類的書,對曹操、秦始皇、諸葛亮、孫悟空有著似是而非的了解,所以他會把書上講的加上自己杜撰的還有從別人嘴里聽到的,認真加工一番講給村里人聽。只要楊大爺一開講,那場面絕不差于現在的百家講壇,大人們暫時把心心念念的豬仔放在一邊,躺在涼席上的小孩子也坐了起來,支棱起耳朵認真的聽。所以河灘村的孩子在還沒上學的時候就知道了桃園三結義,知道了三英戰呂布,知道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在這么多孩子中,小女孩勝男是聽得最認真的,因為每次聽完,她都會再詳細的問幾個楊大爺說的前后不搭界的問題,而楊大爺往往也會含混過去。
那天楊大爺講了從未講過的紅樓夢的故事,講了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講了薛蟠因為有人撐腰而逍遙法外,英蓮雖然是賈雨村恩人的孩子賈雨村也沒有公正執法時,勝男氣的蹭的站了起來,小臉憋的通紅,說,我要是當了官,一定為民做主,要不還不如回家賣紅薯!楞住了的大人們轟的笑了起來,都打趣勝男,說我們都要等著沾你光呢,哈哈哈哈哈
那年勝男8歲,剛上小學二年級。勝男的父親楊遠見、母親孫愛琴有兩個女兒,老大勝男8歲,老二亞男6歲,兩個人雖然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卻沒有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他們認為現在是新社會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只要出息了,都能給自己養老。所以在孩子們的學習上,他們從不拖后腿,地里的活也是盡量自己干,從來沒有因為家里農活忙而影響了姐妹倆的學習。
勝男從小就跟別的女孩不一樣,別的女孩喜歡踢毽子,跳皮筋,勝男不喜歡,她寫完作業后會先幫家里干活,雖然才8歲,但是家里養的幾頭豬都是勝男喂,除了過年的幾天母親怕把她的新衣服弄臟以外,一年365天她能喂360天。除此之外,勝男特別喜歡看書,那時候沒有很多的課外書看,她就借鄰居哥哥姐姐的語文書看,而且每本書她會看好多遍,直到把里面的故事都能背下來。所以,才二年級的勝男認得字比五年級的孩子還多,每當父親需要給遠方的親戚寫信時,不會寫的字還得問勝男,這時候,勝男的神氣可不是蓋的。勝男很勤快,看到母親那么辛苦就特別心疼,有一年春夏之際,中午放學后母親怎么也等不著勝男回家吃飯,就跑到鄰居家找,鄰居小姑娘說看到勝男去棉花地里了,等母親找到她時,她熱的滿頭大汗,說看母親這幾天在棉花地里捉蟲子太累了,她想幫母親多干點---母親差點沒忍住感動的淚水,只是說,娘不累,你放學不回家娘會著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