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歲月靜好,許你一世芳華
黃秀春
文學已完結15.37萬
每個溫馨的瞬間,每次溫暖的遇見,每個溫情的故事,在光陰的流轉中,溫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忙亂的世界里守住內心的詩意和從容。本書中,作者憑著一顆澄澈的心,一支真誠的筆,記錄著生命的故事與歲月的芬芳,用文字構筑起一方小小的天地,讓孤獨的心靈得到慰藉,讓疲倦的靈魂自在地棲居。
-
深深嘗了人間味
老舍 蕭紅 林徽因 史鐵生等
文學已完結11.42萬
這是一本匯集12位文學名家的文章作品集,共43篇文章,文章類型主要是散文,另外包括郁達夫的三篇半自傳體小說。所選文章緊扣書名的人生感悟主題,且12位作者的人生閱歷,給大眾的印象都帶有跌宕起伏的意味,符合書名《深深嘗了人間味》所傳達的厚重感。本書作者老舍、蕭紅、林徽因、史鐵生、余光中、周作人、朱光潛、李叔同、夏丏尊、徐志摩、郁達夫、許地山……他們的人生之旅各不相同,或悲或喜,或執著或灑脫,但嘗味人間的過程中,不舍本心,更以動人的靈魂寫下素樸的文字。深深的話要淺淺地說,長長的路要慢慢地走,會痛的傷口輕輕地揉,復雜的世界里簡單地活。經歷波折后,別忘了要溫柔;嘗過人間味,別忘了要快樂。
-
鏡像與流年:一個人的美學史
劉成紀
文學已完結23.59萬
本書是劉成紀老師的學術隨筆,全書以時間為軸貫穿起作者關于美學、人生以及生活中諸多尋常事件引發的感悟與思考,文筆清新,情感真摯,語言幽默,寓意深刻,巧思與妙筆迭出,可讀性強。從中可看到一位中年學者的睿智與博識,更可感到一個與我們相似的人在生活點滴中所寄予的美好。
-
論史詩劇
(德)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文學已完結8.06萬
國內學界對布萊希特的譯介,幾乎都集中在其戲劇作品方面,實則,布萊希特在成為戲劇家之前,是一位知名的劇論家和馬克思主義文論家,他的“陌生化效果”和“史詩劇理論”,以及將馬克思主義與戲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戲劇完美結合的戲劇方法,影響西方戲劇理論界、民國以降的中國現代戲劇理論界以至今日,本書正是收錄國內未有譯介的布萊希特論史詩劇作品,讓讀者了解到他的非亞里士多德理論體系是如何建立而成的。
-
戲劇小工具篇
(德)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文學已完結8.25萬
布萊希特最早闡述自己對戲劇新觀點的文字,多系以劇本說明的形式寫就的,如《關于〈馬哈哥尼城的興衰〉跋語》《關于〈三角錢歌劇〉跋語》等,希特勒上臺后,布萊希特流亡國外,疲于奔命和致力于反法西斯斗爭,更無暇作系統的理論梳理。《戲劇小工具篇》是作者戰后回國途中在瑞士撰寫的,可說是布萊希特第一篇系統的理論著作,素有“新詩學”之稱。
-
深沉隱藏在表面:霍夫曼斯塔爾的文學世界
楊勁
文學已完結19.84萬
作為漢語世界第一部霍夫曼斯塔爾研究專著,本書以霍氏的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貫穿其早期和中晚期創作,兼具戲劇、短篇小說和敘事詩三種體裁。從篇章結構上分為五部,旨在展現霍夫曼斯塔爾創作的發展軌跡和主題嬗變,即早期通過生與死的辯證關系展開對唯美主義的批判,對生命與藝術、幸福與婚姻之間關系的探討;中晚期傾向于關注個體存在與命運的抗爭,挖掘婚姻與家庭體系的基礎,探索非語言的身體表現可能性。與創作主題的演變相伴隨的是霍氏在文學體裁上的突破和創新,其作品充滿對同時代個體生存、社會狀況、文化走向的憂慮與反思,凸顯出危機感和建設性并存的態勢。
-
作為學科的文學理論:當代文藝學學科反思問題研究
肖明華
文學已完結25.59萬
該書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代中國文學理論轉型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學科反思這一學案為研究中心,梳理了文學理論學科反思的發生發展過程,對其所涉及的文學理論研究對象、思維方式、價值立場、身份認同、知識構型和未來走向等——系列問題進行了較為深人的討論。作者認為,當代文學理論學科反思以文學理論自身為研究對象,此乃文學理論學科走向自覺的表征,有助于彰顯文學理論知識生產的歷史感。其所建構的反思性文學理論知識形態甚至代表了文學理論的一種發展方向。 只是無論如何,我們不可遺忘對“好文學理論”的追問。這一“追問”恐怕既是文學理論學科反思將要持續下去的一個理由, 又是“作為學科的文學理論”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