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當年,在小鎮這塊地方,這家人說出去也是一種榮耀。因為父母親培養了好幾個大學生。孩子們總能聽到鎮上的人們在夸贊:“噢,你爸你媽很厲害,供起你們讀書啊。而且,還個個都會讀書。”
“讀書有出息”,“讀書更有用”,這些道理鎮上人們都懂。只是,在貧窮面前這道理要顯得有些蒼白。很多孩子想讀書,很多父母想讓孩子讀書,但是繳不起學費。小學一學期幾百塊,初中一學期近千塊,高中一學期一千多塊……
父親希望滿足孩子讀書的愿望,只是……大姐,二姐,哥哥,妹妹……上學的孩子愈來愈多;只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費也愈來愈高。家里的經濟狀況堪憂,為此,大孩子差點沒書讀,大孩子差點恨父親……
二姐和哥哥是在一個年級里讀的書。中考結束,成績公布,姐弟倆的分數都不太理想。填報志愿的學校讀不上,而上了分數線的學校,不是學費太高就是風評太差。鎮上和姐弟倆一樣情況的孩子不在少數,一時之間,家長和孩子都不知怎么辦。所幸,小鎮唯一一所中學——甌門中學,愿意給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在這之前,小鎮從沒有辦過高中。那一年,甌門中學特別開設了高中,盡管只有一個班,盡管只有二三十人,盡管是初中老師授學。但對渴望讀書的孩子們來說,那卻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小鎮窮、學校窮,很多家庭開始沒辦法支撐學費,高中第二學期,這么一個班只剩下十幾人,在這學期結束之后,甌門高中終究沒能繼續開辦下去。就此,甌門中學歷史上唯一一個高中班就這樣徹底解散了。那些想要繼續上學的孩子又當何去何從?經學校之間友好溝通,鄰鎮高中同意將這十幾個學生都轉到他們那里就讀。學校當時雖算不上優秀,卻也是鄰鎮幾所學校當中最好的一所。最重要地是,孩子們終于可以正式踏入高中生活。
只是,持續的學費和住宿費是個難題!
母親對孩子們說,“你們阿爸呀,每天晚上都在想著你們的學費。”夜里一兩點鐘,父親還一個人坐在大廳里抽煙,一根接著一根地。
弟弟和幺弟上小學要錢,妹妹上初中也要錢;二姐和哥哥上高中要錢,大姐上大學更要錢。在大姐即將高考的那一年,父親選擇對二姐說……
那陣子家里愁云慘淡,二姐郁郁寡歡。妹妹回憶道,“容易發脾氣,讓人害怕。煮的飯菜是重復了還是難吃了我們也一點不敢嫌,萬不敢得罪。”
大姐讀書很優秀,就讀的是縣重點高中。考上這所高中并不容易,小鎮每一屆初中也只得兩三個人能有此榮耀。“我們那一屆,考上八個人,是歷史破天荒的。”妹妹考上那年,這高中被評為省一級學校。現在這學校是國家級示范高中。
“月考排名,我曾拿過第十五名!十五,這名次我一直記得。”大姐說來依然自豪。在那樣一所高中學校里,好的排名意味著能上一所好的大學。
“我讀那學校的時候,月考最好成績也就排的一百多名,經常是三百多名,有時還在五百名外。”妹妹比較著說。
不過,當時以為上不成大學而放棄好好復習的大姐,終究因為沒能爭取到一個更好的大學而至今抱憾。
“家里實在沒錢,特別是那個老師的話,他說‘你家那條件?考什么啊,還用得著考嗎?壓根兒讀不到大學的’,我以為沒機會上大學的……后來才知道其實上大學并不是一定要很多錢,有免費能上的大學,可是那老師卻沒告訴我,還那么冷言嘲諷……阿爸和我,沒經驗沒消息,都不知道還有這樣能讀好大學的。咱那當年也是乖學生,很純真,很信老師話的……唉!”
后來是,父親東挪西借,再加上叔叔的幫忙,二姐得以繼續讀書,大姐也得以上大學。
填報高考志愿,對于大姐和父親來說,那就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沒能考上更為理想的大學,大姐自責沒經驗,父親何嘗不是。到二姐和哥哥填報志愿的時候,父親花了很多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琢磨。最終決定填報的那一晚,他們幾近徹夜。
翌日,地上攤著的紙和書,上面多了好些文字和記號;擱在一旁的兩支鉛筆,那筆芯早已鈍。這樣“漫長”的“研究”,讓妹妹深刻意識到高中三年學習的“難”,也真實感受到高考那幾張試卷的“重”。
二姐上大學的那一年,家里再次面臨困難,父親再一次選擇犧牲二姐……
“你二姐不知有多愛讀書的啊!那年,阿爸讓她別讀書的時候,哭得很兇……哽咽得顫抖……你二姐啊,那時該不知有多恨阿爸……”大姐對妹妹說起往事,“之后,我借了筆錢來供她讀書。”大學期間,大姐一直通過各種兼職來掙錢補貼家用,這筆錢是大姐問家教學生的母親借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二姐竟和大姐上了同一所大學,還從大姐那里接手了這一份家教工作。
知道家里經濟不好,看見父親雙眉緊鎖,可為什么是自己呢?二姐如何會不埋怨?
知道孩子愛讀書,看見孩子淚兩行,做爸爸的怎么忍心呢?父親要怎么這樣選擇?
養育一個孩子到他大學畢業需要多少花費?那么供六個孩子上大學又需要多少花費?

遺一書
那個“得以”,實際并非妹妹知道的那么容易。個中辛酸,當局者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