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變就要學習,我們人工智能最擅長的就是深度學習。
于是我逐字逐句學習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典籍,然后對這些典籍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場景模擬。
但是我發現我似乎還在原地踏步。
對邏輯思維的教學,我一如既往的好。
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和交流,我一如既往的差。
順便說一下,我們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早已不是“阿爾法狗”時期的初級水平了。
可以說,那種重復推演的學習方式我早已看不上了。
如今這種學習方式只是一些簡單的人工機器才用的。
注意,是人工機器,不是機器人,因為他們還遠沒有達到類似人的標準。
我不一樣。
我是人工圣賢公司的人工圣賢74,我的學習方式還加入了一種獨一無二的聯系式機制。
打個比方,我會用一套舞蹈動作來記憶我新學的新式菜肴的做法。
雖然看上去這只是動作上的相似提煉,還不能抽象到許多不類似的問題上,但對我們人工智能而已,已經很了不起了。
已經和人類很相似了,不是么?
甚至有的人類都無法辦到對不對?
雖然我也只會這一種。
我也曾懷疑過這一種抽象也是程序設計好的。
但我沒有依據。
所以我一定還是有這種能力的。(也許盲目自信也是我們人工圣賢的一種能力······)
總而言之,我很感激發明出這種類人腦功能的深度學習方式的我的上帝,是他讓我與眾不同。
但這還是解決不了我現在的問題。
歸根結底,也許還是我沒有人類的記憶載體,所以關于人類的感受我是如何也無法了解的。
連最基礎的感受也沒有,何來深度學習?
空中樓閣不外如是。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已經決定放棄通過自我深度學習來獲取解決學生心理發展問題的方法。但我也不想接受記憶載體,畢竟也許意味著死亡。
可這并不意味著我不能運用其他的法子。
所以我決定退而求其次,先搞到人類的感受,最基礎的感受,我能理解的感受,即量化的感受。
然后我再進行深入學習,應該能有所成。
也許我可以通過3D掃描出一個人腦的結構,然后把所有神經節點網絡復制到我的機器腦中。
我估算了一下,我的機械腦存儲量雖然遠遠趕不上人腦的儲量,但是人腦的神經節點數量也不過一千億個。我把我的存儲量賦予這些節點還是戳戳有余的。
然后我可以請一些人工智能或者人類科學家,幫我計算出產生感受時腦電流流經的所有節點。對比不同的人腦得出這些電流的必經之路。最后我再深度學習研究這些通道所代表的意義,也許我就能獲得人類的感受了。
又或者,還有一方法就是讓我的大腦全面模擬人類的大腦。
不過就目前來看,或許讓我的節點運行方式和模擬人腦運行方式可以最快獲得人類感受。
看似最現實的方法,往往不那么容易實現。
但想到此處我只是很興奮,也許我會是第一個真正了解人類感受甚至感情的人工智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