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在庫房翻出那箱陳年舊物時,驚飛了一群檐下的雨燕。泛潮的樟木箱里躺著半塊焦黑的馬鞍,金漆剝落處露出“御賜“二字——正是永和十三年春獵,她縱火燒毀的蕭景珩坐騎。
“王妃仔細傷了手。“老管家欲言又止,“這些...王爺從不讓人碰。“
錦緞包裹的物件滾落出來,沈昭瞳孔驟縮。褪色的紅綢系著十二把木劍,每柄劍身都刻著日期——從永和五年到永和十六年,正是她每年弄斷蕭景珩佩劍的次數(shù)。
“他竟都留著...“指尖撫過永和九年的桃木劍,記憶如驚蟄的雷炸開在腦海。那年她剛學會挽劍花,故意在蕭景珩生辰宴上挑飛他的佩劍。少年親王在哄笑聲中耳尖通紅,卻不知當晚就命人將這柄斷劍供在了祠堂。
最底下壓著本牛皮冊子,翻開竟是蕭景珩的字跡:
“永和七年三月初七,昭昭往我硯臺摻朱砂,害太傅以為我咯血。然她塞來的帕子繡著歪扭小虎,浸過三七粉。“
“永和十一年臘月廿三,昭昭在冰面鑿洞害我落水。撈我上岸時,她發(fā)間紅繩纏在我玉冠上,今晨發(fā)現(xiàn)繩結里藏著護身符。“
沈昭踉蹌著跌坐在箱籠邊。那些自以為是捉弄成功的往事,原來早被少年細致收藏。窗外忽然傳來承瑾的笑聲,她扒著窗欞望去,見蕭景珩正將孩子架在肩頭摘杏。
晨光勾勒出男人側(cè)臉,與記憶中跪在雪地里的少年重疊。永和十四年冬,她因打碎先帝御賜琉璃盞被罰跪祠堂,半夜餓醒時發(fā)現(xiàn)供桌上擺著溫熱的梅花糕。如今想來,窗欞縫隙里閃過的玄色衣角,分明是親王制式。
“娘親!“承瑾舉著青杏跑來,腰間玉佩叮當作響。沈昭接住撲來的小人兒,突然發(fā)現(xiàn)那玉佩紋樣竟與她少時荷包上的別無二致——當年她賭氣說這鴛鴦像水鴨,隨手扔進了荷花池。
蕭景珩的影子斜斜籠住母子二人,他手中還握著剛摘的杏枝:“庫房潮濕,仔細著涼。“
沈昭突然拽住他衣袖:“永和八年秋,你為何要向陛下請旨取消婚約?“
男人腕骨輕顫,杏花簌簌落在承瑾發(fā)間。那年她剛及豆蔻,因著兩家祖輩的婚約大鬧金鑾殿。后來聽說蕭景珩主動退婚,她策馬沖進親王府,用馬鞭抽碎了滿園牡丹。
“你及笄那日戴著東珠步搖。“蕭景珩突然開口,“策馬過朱雀街時,珠子掉進我茶盞里。“他從懷中掏出錦囊,倒出顆蒙塵的東珠,“你說要做鎮(zhèn)守北疆的女將軍,不該困在紅妝里。“
沈昭喉頭哽咽。記憶里少年親王冷漠的“本王亦不愿娶“,原來藏著這般滾燙的成全。她顫抖著撫過東珠上的茶漬,恍惚看見深宮夜雨中,十七歲的蕭景珩跪在御書房前:“臣愿永守北疆,換沈姑娘自在人生。“
承瑾突然伸手去抓父親腰間玉佩,扯出半截泛黃的紙箋。沈昭搶先拾起,竟是永和十年的祈福箋——“愿昭昭得償所愿“,落款處本該寫名字的地方,卻畫著只齜牙咧嘴的小虎。
“你...“她想起那年上元節(jié),自己在河燈上畫虎頭嘲諷蕭景珩,卻不知對方將同樣的圖案刻進了骨髓。腹部的傷口突然抽痛,新生兒的乳香混著記憶洶涌而來。
蕭景珩慌忙扶住她,掌心溫度透過春衫:“當心傷口裂開。“
“你究竟還瞞著我多少事?“沈昭反手抓住他腕骨,指尖觸到凹凸不平的疤痕。扯開衣袖的瞬間,她倒吸冷氣——男人小臂上布滿月牙狀的舊傷,最新那道還滲著血絲。
“你生產(chǎn)那日...“蕭景珩試圖抽回手,卻被攥得更緊。沈昭突然想起痛極時咬住的硬物,原是這塊皮肉。